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尚属首次,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茶、咖啡、可可)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如何实现其有效利用,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彰显其生态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景迈山旅游距高质量发展还有明显的差距。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迈山及周边区域旅游接待能力整体较弱,随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大量游客慕名前往。但从“五一”和国庆等节假日接待游客情况来看,住宿容量、饭店数量等明显不足,道路指示牌、厕所、停车场较少,山上住宿甚至有时会出现停电现象,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旅游线路规划也不科学,游客旅游体验欠佳。

遗产价值阐释形式单一。“品景迈茶、听茶故事”的茶文化主题不突出、吸引力不足。目前景迈山旅游以饮食、民宿为主要卖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较之石林、九寨沟等自然遗产,不能让人在视觉上受到瞬时冲击,也难以沉浸式地深度体验其独特的自然奇观、地貌之美和人文韵味,目前走马观花、打卡拍照仍然是游客的主要选择和总体感受。

旅游服务需要标准化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或其亲属为主,自发经营旅行配套产品,管理经验及服务意识欠缺,未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容易导致宣传效果和游客体验出现差距影响口碑的情况,特别是饮食服务仍处于家庭式的日常饮食,未形成围绕茶文化打造的特色饮食。

区域协调联动需要加强。景迈山景区所在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及周边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跨县域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同质化开发和旅游产品不串联等情况。目前三县的旅游业仍以自发状态为主,缺乏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除节假日外,日常缺乏稳定的客流。

景迈山申遗成功后,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围绕旅游可持续发展,侧重从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茶文化”主题IP、要素保障等方面探索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思路。

升级优化现有管理机构。一是将管理机构设置优化,系统推动职能梳理、流程再造、集成应用和精密智控,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以调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和更高层面的资源支持景迈山的发展。二是管理机构功能设置要包括遗产保护、阐释推广、规划建设、文旅投促、综合管理、行政审批等职能,既是遗产地、景区所有权的代表,又是国际国内品牌目的地的管理主体;既指导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又负责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既指导景区的综合发展,又负责社区社会事业的综合发展。

打造“茶文化”主题IP。一是围绕古茶林文化缘起,打造“古茶林文化”主题IP。将景迈山生态民俗等本土故事系列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构建IP形象。以虚拟人物为展现形式,再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推广,并以线上征集名称等方式强化大众印象,增加营销传播,达到以IP为景区赋能。二是制定相关标准。借鉴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基于“茶文化”主题IP制定相关标准,如衍生品开发标准,相关店面装饰标准,服务流程体验标准,餐饮、民宿、特产等商业应用合作标准等,对标进行产品开发、服务培训和商业合作,推出一批示范餐饮店、民宿、特产经营店,全面提升“吃住行”基本消费要素的体验感及“游购娱”非基本消费要素的吸引力。三是构建产品体系。以保护与发展并重为原则,构建相关主题节庆、教育产品、文创产品、创意活动等产品体系。打造主题节庆产品时,可转型升级“夜旅游”产品开发,如开发“星光巡游”“夜间探秘茶林”等夜游产品,形成“白天+黑夜”全天候旅游模式;打造教育产品时,可充分利用高科技仿真体验性项目,如虚拟现实等,寓教于乐;打造文创产品时,可注重“精品性、轻便性”,将其“伴手礼”化;打造创意活动时,可注重“沉浸式”体验,推出诸如“小小制茶师”“茶林探险”等产品,增强产品体验感。

强化要素保障。一是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手段建立“景迈山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资金”,设置景迈山直投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保护公益基金,为遗产地规划、公益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提供专项公益性资金支持,解决目前景区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以保障遗产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进行。二是要加快人才培养。按照行政管理人才、智库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技能人才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类别,通过相关培训与讲座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形成全民行动。

强化数字科技赋能。一是建立景迈山生态文化旅游监测体系,以全方位展现景迈山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成果,系统跟踪景迈山遗产区的保护成效,客观反映景迈山遗产保护及文旅创新发展中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实施智慧管理,全面了解游客需求变化,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和提供个性化旅游建议。同时,全面收集相关数据,对产品、路线、项目深入分析,及时淘汰、升级过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作者系云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省情和资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3月19日 第 04 版 

(编辑:尹丽)
下一篇文章: